-->
白额雁
物种中文名称:
白额雁
物种学名:
anser albifrons
物种分类:
雁形目 anseriformes
鸭科 anatidae
雁属 anser
分布:
繁殖于西伯利亚北极海岸到白令海峡、北美洲极北部、欧洲西部及格陵兰岛西部。越冬在中国、北美洲、墨西哥、里海、黑海、地中海、中亚、印度、缅甸、日本、朝鲜。
栖息地:
繁殖季节栖息于北极苔原带富有矮小植物和灌丛的湖泊、水塘、河流、沼泽及其附近苔原等各类生境,从苔原海岸到高出海平面200m以上的苔原高地和森林苔原地带均可被利用。冬季主要栖息在开阔的湖泊、水库、河湾、海岸及其附近开阔的平原、草地、沼泽和农田。
长隆展区:
长隆野生动物世界-天鹅湖
体长:
体长雄性645-765毫米,雌性620-770毫米
体重:
体重雄性2250-3200克,雌性2100-3500克
成年年龄:
2岁
寿命:
平均寿命8-9年
繁殖

•繁殖对的形成通常在第2年或开始繁殖前的冬天,繁殖对的结合较为稳固,一旦形成,不再变化。求偶行为和其他雁相似,首先是彼此进行头浸水运动,同时张翅和鸣叫。繁殖期6-7月。通常5月中旬至5月末成小群到达繁殖地,不久即成对或成家族群分散开来觅找适合的营巢地。一般不利用上年的旧巢。开始营巢后跟随亲鸟到达繁殖地的上年幼鸟和亚成体离开亲鸟,成群漫游在整个苔原地上,也有不离开而是伴随亲鸟在巢附近活动。营巢在河流与湖泊密布、且有小灌木生长的苔原地带。置巢在高的河岸、宽阔的低山岗顶部、土丘或斜坡上等较为干燥的地方。巢极为简陋,仅系一凹坑,内放以干草和绒羽。6月中旬产卵,1天1枚,偶尔隔天1枚,窝卵数通常4-5枚,最多可到7枚,最少3枚。卵白色或淡黄色,大小为76-88.5毫米×49.5-56.5毫米。雌鸟孵卵,孵化期有的资料为21-23天,有的为26-28天。雏鸟早成性,雏鸟孵出后的第二天,成鸟即带领雏鸟进入富有芦苇等水生植物的水域中,大约经过45天的雏鸟期后,幼鸟即可飞翔。

 

特点

• 上体大多灰褐色,从上嘴基部至额有一宽阔白斑,下体白色,杂有黑色块斑。

 

食性

• 主要以植物性食物为食。觅食多在白天,通常天一亮即成群飞往陆地上的觅食地,中午回到晚上栖息地休息和喝水,然后再次成群飞到觅食地觅食,直到太阳落山才又回到休息地。食物在夏季主要为马尾草、棉花草等苔原植物,秋、冬季则主要以水边植物,如芦苇、三棱草以及其他植物的嫩芽和根、茎,也吃农作物幼苗。

 

行为

• 虽然栖息生境总是和水域相联系,但它们更喜欢陆地,多数时间都是在陆地上或是觅食或是休息。在陆地的时间通常较在水中的时间长,有时仅仅是为了喝水才到水中。善于在地上行走和奔跑,速度甚快,起飞和下降亦很灵活。亦善游泳,在紧急状况时亦能潜水。常成小群活动。飞行时队列多成‘一’字形或‘人’字形。

 

社会

• 白额雁在中国为冬候鸟。每年8月末9月初离开繁殖地,迁往越冬地,通常到达中国的时间在9月末10月初,大量迁来的时间在10月中下旬,最迟到11月初。迁徙主要在晚上进行,白天停息下来觅食和休息。在停息地常见和豆雁、鸿雁在一起,这或许因为它们相近的食物构成和要求的栖息环境较一致的关系。迁徙时无论飞行、休息和觅食均成群。迁飞时常单列飞行,边飞边叫,叫声甚高。到达越冬地后,分成小群或家族群活动。通常在天气晴暖时活动积极,且较分散;阴雨和冰雪及大风天气则于背风处集成小群,且不大活动。迁离中国的时间多在3月初至3月中下旬,最晚在4月末至5月初,这多是一些不参加当年繁殖的亚成体。春季迁徙群多以对和家族群组成,群较秋季为小。

 

保护及威胁

• 列入《世界自然保护联盟》(iucn) 2012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 3.1——无危(lc)。

 

 

 

 

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,为了有更好的体验,请将浏览器更新至最新版本!

顶部

网站地图